為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團的十九大精神,激勵廣大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愛國情懷,練就過硬本領(lǐng),深刻體悟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為什么能,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”,深入探尋延安紅色文化發(fā)展歷程,學習革命圣地紅色精神,西京學院計算機學院學生赴圣地延安開展社會實踐和調(diào)研活動。
(團隊初抵達延安時合影)
踏訪革命舊址,追憶來時路 實踐團隊先后探訪了棗園革命舊址、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和王家坪革命舊址。我們的社會實踐團隊參觀了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等領(lǐng)導人的舊居、會議室和黨的七大成功召開的中共中央大禮堂等舊址,更深層次地領(lǐng)悟了延安精神。棗園舊址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,也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誕生地之一,見證了革命先輩們的艱辛奮斗和無私奉獻。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是延安宣傳紅色文化的主窗口之一,也是毛澤東在延安時期,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。楊家?guī)X古樸而莊嚴的建筑經(jīng)歷了近半個世紀,飽賞了戰(zhàn)火硝煙。而今,它依然風姿如初,閃耀著延安精神的光輝。在展館門口團隊成員齊聲高唱《團結(jié)就是力量》,歌聲洪亮,鏗鏘有力,高昂的歌聲激發(fā)全體隊員為實現(xiàn)共同目標不懈努力的勇氣和決心。王家坪是毛澤東、朱德、彭德懷、葉劍英、王稼祥等領(lǐng)導同志和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所屬機關(guān)負責同志住過的地方。
實踐隊員們在這片土地上,懷著敬意和追思之情,認真觀察、學習探索。通過珍貴的圖片、文獻資料和實物展示,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發(fā)展歷程和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。親眼看到了偉人們在延安時期的居住環(huán)境與生活條件。他們住的窯洞里只有簡單的一張床、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。小小的窯洞里裝不下價值連城的上等家具,卻可以裝得下無價的知識。這時刻在告誡我們?nèi)魏螘r刻都不能忘記學習,學習能夠帶給我們無盡的財富。團隊成員帶著對延安革命老區(qū)的崇敬之情,用心感受共產(chǎn)黨人不怕犧牲、英勇斗爭、自己動手、豐衣足食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、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。
(團隊成員在參觀革命舊址時留影)
革命舊址是最鮮活的黨史教材,使實踐團成員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百年奮斗歷史,也激勵著實踐團的每一位青年深深扎根中國大地,切實了解國情民情,在艱苦奮斗中堅定理想信念、錘煉意志品質(zhì),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、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。
探訪紅色展館,悟先輩精神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一座展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場所,里面記錄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在延安時期的艱苦奮斗和偉大成就。為深入探尋延安紅色文化發(fā)展歷程,了解革命圣地紅色文化教育基本情況。社會實踐團走進了延安革命紀念館。館中陳列了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歷程,開放了五個大型專題展覽。團隊成員們在這里用心聆聽歷史的聲音,感受革命的力量,感受著曾經(jīng)在這片黃土高坡和窯洞的革命故事,重溫共產(chǎn)黨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的崢嶸歲月中所淬煉的延安精神。
感受非遺魅力,增文化自信 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,在飄揚的五星紅旗見證下,粉扇輕搖,清風拂面,宛如春日翩然起舞,在這個扣人心弦的夏夜。熱鬧的秧歌宣誓這人們對生活的熱愛。在秧歌活動中,社會實踐團隊員們被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深深打動,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,隊員們表示吾輩當自強,定會將中華傳統(tǒng)優(yōu)秀文化傳承下去。
(團隊成員伴隨著音樂學習陜北秧歌)
傳承紅色基因感恩永流傳 經(jīng)過參觀學習后,團隊成員來到了延大附中,與學弟學妹們分享參觀心得,分享大學生活,普及心理知識,在交流的過程中,實踐團成員感受到延大同學的熱情,收獲了思想契合的新伙伴,還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,也對自己作為北理學子肩上所擔負的這一份發(fā)揚延安精神,接續(xù)革命火種的責任多了一份信念與敬畏。
(團隊成員在學校進行宣講)
指導老師周張莉為此次延安之行進行了深刻總結(jié),圍繞“什么是延安精神,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延安精神”等內(nèi)容,引導我們要聽黨話、感黨恩、跟黨走,始終踐行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的宗旨,守好“勤免求學”主業(yè),用拼搏奮斗激揚青春,生動詮釋“強國有我,請黨放心”的青春誓言。
巍巍寶塔山,滾滾延河水。延安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,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創(chuàng)造的一種革命精神。此次社會實踐活動,讓學生通過實地感知、實物感觸的形式,切身體悟先輩甘愿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一條理想與信仰之路,不僅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光輝歷程,也增強了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。指引學生深入思考中國共產(chǎn)黨對進步青年強大的感召力從何而來,進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。全體隊員表示將繼承和發(fā)揚革命先輩們的精神,為國家強大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。
學員心得: 團隊成員王嘉琦說到:“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,我深知當今的幸福生活是靠革命前輩用血肉換來的,來之不易。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要立志要做到有理想、敢擔當、能吃苦、肯奮斗。在今天后的學習生活中積極調(diào)整好心態(tài),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,通過不斷的學習來適應社會,提高自己的素養(yǎng)從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。”
(團隊在進行心得學習分享時留影)
團隊成員張杰說到:“通過實踐活動,我懂得了什么是責任和擔當,我將從紅色革命舊址中汲取信仰力量,堅持用延安精神滋養(yǎng)初心、淬煉靈魂,以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(tài)投入到工作學習中,努力成為可堪大用,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。”
團隊成員任巖松說到:“本次社會實踐活動,我從這本厚重的史書中切實感悟出了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的開拓進取精神,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和新時代學生必要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。我的思想在這次參觀中再次得到了洗禮和升華,更加認識到了現(xiàn)在我們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,明晰了我們當代青年所擔當?shù)臍v史使命的時代價值。”
團隊成員周鈺說到:這次社會實踐活動,我感受頗深,體會到了老一輩的艱辛和不易,他們生活的環(huán)境十分艱苦,但是他們頑強斗爭,永不放棄的紅色精神讓我心中紅色信念的種子越埋越深,讓我意識到了紅色精神是我們的根,是我們學習的靈魂,傳承紅色精神,讓我們的旗幟永不褪色。